11月18日下午,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1982年毕业校友、杭州市苏东坡研究会副会长、杭州市文学学会副会长、杭州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周晓音教授应邀于人文学院4楼语言学学科会议室,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寻踪东坡——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之旅”的讲座。本场讲座由陈兰村教授主持,相关专业教师及学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周晓音教授简要介绍了寻踪之旅的缘起:其一,在2021年荣休之际,学生们为其筹办的“身耕杏坛四十年,心随东坡去逍遥”活动深深触动了她,使她萌生出“追随东坡足迹,感受其心灵境界”的念头;其二,这一想法在2023年付诸实践,周教授与苏迷友人从杭州启程,共赴眉山拜谒三苏祠,寻踪之旅由此正式开启。也正是以此为起点,周教授的足迹逐渐铺展:从凤翔、杭州等苏轼出仕理政的州县,到黄州、惠州、儋州等主要贬谪地,周教授前后探访了二十余处与苏轼生平紧密关联的地点。每一个地方都成为连接古今的纽带,每一次探访都使得苏轼的形象越发鲜活立体。最终,在行走与体悟中,周晓音教授实现了与苏轼精神世界的深度对话。

紧接着,周晓音教授的分享围绕“何以东坡”“东坡与陶渊明的对话”“问汝平生功业”三部分展开。在“何以东坡”部分,周教授指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东坡。她认为,“东坡”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具体指代,更是承载着多重文化意蕴的精神符号。周教授详细解析了苏轼从“苏轼”到“东坡居士”这一身份转变的关键。她强调,黄州不仅是苏轼的伤心之地,更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之地。正是这片土地孕育了洒脱通透的“东坡居士”。谈及“东坡与陶渊明的对话”时,周晓音教授以苏轼的创作轨迹为线索,展现苏轼是如何在陶渊明怡然自得的精神世界中找到共鸣,并淬炼出独有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而“问汝平生功业”部分,周教授通过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黄州寒食帖》等名篇,结合苏轼在各地兴修水利、推广农技、兴办教化的史实,作出深刻阐释:苏轼口中的“功业”,绝非世俗追捧的仕途高位与功名利禄,而是扎根民间、为百姓办实事的赤诚初心。

讲座尾声,现场师生积极提问,周晓音教授就“苏轼怎样看待陶渊明的诗歌”“如何处理地域与文学的关系”等问题作出详细解答。最后,周教授指出,苏东坡的思想精神穿越了千年与我们相遇,它能够照亮我们的成长之路。陈兰村教授对周晓音教授的讲座内容作出高度评价,认为周教授的新作《寻踪·遇见东坡》突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是跨学科研究的新收获。整场讲座逻辑清晰、内容翔实。至此,本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连心钰 / 图:史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