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相济,精益求精——记人文学院第五届博士论坛

416日上午,人文学院第五届博士论坛在文艺学学科办顺利举行。本次论坛共有三位报告人,分别为2017级文艺学专业博士张志君、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闫岑以及2018级文艺学专业博士李忠超。我院副院长王荣华老师、研办杨荷泉老师出席论坛,相关专业同学到场聆听。



会议伊始,张志君带来题为《英加登与伊瑟尔文论思想比较》的报告。他概述了两位美学家的时代背景,并对二者主要的思想观点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文本与作品、读者与作品以及文本形成过程等方面,张志君将英加登与伊瑟尔文论思想的不同之处加以细致论述,并对其原因进行充分挖掘。

在论文选题的创新性问题上,张志君表示,该论文将英加登与伊瑟尔的文论主张进行对比分析,由此阐释现象学理论的流变过程便是其创新之处,可以加以研究探讨。



闫岑的报告题目是《清代顺康年间江南与岭南文学互动研究》。她基于文史地结合、考论结合、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联系整个清朝时期的时代背景来系统地研究双南地区文人群体的文学互动现象。她先简单梳理了顺康年间江南与岭南文人的互动概况,继而围绕文人的文学作品呈现、行动路线、互动形成原因以及文学史意义四个方面,对两南地区的文化互动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剖析。

同学们就岭南的地域界定以及如何理解两南地区的文化、文学交流等方面提出疑问。闫岑指出,岭南地区的地域界定同江南一般,虽随着政权的变革稍有变化,但在顺康年间则明确界定为两广与海南地区,两南地区的文化交流主要以江南对外的影响居多,岭南文人则主要以交流和融入江南文化为主。



李忠超作了题为《隋唐礼乐为虚名问题》的汇报。报告开始,他强调了研究要抛开西方美学认识论的思维定式,回到中国艺术审美文化语境的重要性。通过丰富的论证,他指出礼乐本身既是制度,也是审美,其中包含了“礼之义”“礼之仪”和“礼之制”三个层面。而后,李忠超基于欧阳修的“由三代而上,治出于一,而礼乐达于天下;由三代而下,治出于二,而礼乐为虚名”一言来深刻地阐发对隋唐礼乐的理解。

李忠超针对同学们关于制度统一性的疑问进行解答,表示中国的礼乐制度问题较为复杂,因此该研究主要是针对隋唐这一时期,并借由一些典型来分析和反观整个制度的概况。



论坛最后,杨荷泉老师做总结发言。他表示三位报告人准备充分,态度认真,同时希望各位同学之间能保持交流,在研讨与学习的过程中激发新的思想火花。至此,本次人文学院第五届博士论坛圆满落幕。

(文:陈雅婕 / 图:卢媛媛)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