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探历史之迹,求索古典之美——我院“丽泽青年博士论坛”第一期顺利进行

   10月21日晚,我院“丽泽青年博士论坛”第一期在四楼研修室顺利举行。副院长宋清秀老师,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韩续老师、李凤立老师金晓老师张磊老师,中国史专业符奎老师、裴长春老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方媛老师出席本次论坛。张磊老师担任本次主持。相关专业研究生到场聆听。



会议伊始,韩续老师带来了题为《辑考体金石目录之成立——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体例再考察》的报告。他从目录学角度对《八琼室金石补正》的编纂体例进行再考察,详细辨析了《八琼室金石补正》对《金石萃编》体例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他结合贾洪波、朱凤瀚所言的“辑录体金石目录”与武秀成提及的“辑考体目录”,以“辑考体金石目录”这一新形式概括王昶《金石萃编》的编纂体例。方媛老师认为韩续老师的研究角度较为新颖,指出书籍的体例安置与作者的编纂意图息息相关。李凤立老师也对文章题目、重点段落的篇幅占比进行了细致评价。张磊老师立足于文本,对学者陆增祥的学术研究与韩续老师作了整体性的回顾。

符奎老师的报告题目是《由<堂邑元寿二年要具簿>谈“筭卒”的涵义——土山屯汉墓木牍札记之三》。首先,他基于已有研究,以《堂邑元寿二年要具簿》为切入点,对郑玄注以及户籍简中的“筭卒”涵义进行深入析。其次,符老师以翔实的史料为佐,点明东牌楼、尚德街户籍简户计中的“甲卒”并不是“更赋”之意,实指兵役。裴长春老师对符老师踏实的考证精神与缜密的逻辑思维表示肯定,并认为学会在不同语境下对史料进行详细考究极为重要。金晓刚老师补充道,对于文字的研究,定要多方位、立体化地解读。张磊老师则是从文章注释出发,建议其关注学者研究领域的变化,提醒同学们做学问需有持久的耐力与坚韧的毅力



李凤立老师作了题为《褋·裯·袂——考古发现与<楚辞>名物考三例》的报告。她结合传世文献及出土材料,对襜褕和襜襦的形制进行考察,发现二者形似,皆为直裾禅衣,并谈到可以借此解决王逸《章句》与字书在褋、裯释义上的矛盾之处。此外,她还指出参照现有资料,“袂”被王逸释为“袖”难解其义,“袂”当为“襼”之或字,即“复襦”,与“褋”对文。方媛老师与韩续老师分别对报告中提及的“矛盾”分析、名物研究中的地理范围展开评价,李凤立老师对此作以回应和说明。张磊老师补充道,名物的细微考证对研究“中国服饰史”有极大的启发。

最后一位报告人裴长春老师以《敦煌本P. T. 1257<蕃汉双语词汇表>再探》为题,她围绕“写本诸纸的汉文词汇书写形态以及排列顺序”“词汇表蕃汉文的书写顺序”“写本中出现蕃汉语汇不对应以及汉语词汇空而不写的现象”“词汇表的性质与使用者”四个问题,对敦煌本P. T. 1257《蕃汉双语词汇表》加以剖释,并提出了新的见解。金晓刚老师建议从历史学视角、社会学视角展开探究,同时借鉴敦煌时期人类学习非母语的词汇书,从中探寻西夏、辽等时期少数民族在学习新语言时的方法。张磊老师更是鼓励裴长春老师继续深入挖掘,从不同角度获得新知。



会议尾声,宋清秀老师作总结性发言。她对本次论坛的举办表示高度肯定。同时,她还强调参与报告会不仅要学习报告的内容与形式,更要体会学术研究中不懈坚持的精神。至此,本次论坛圆满落幕。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学术之路长漫漫,希望我院学子且思且学且修行。

(文:周琳芝 / 图:倪锐)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