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下午,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张弘教授于我院学院会议室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汉语俗文学的经典化”的讲座。葛永海教授担任主持,相关专业同学积极参与。
讲座伊始,张弘老师以亲切随和的口吻与同学们分享了求学经历。张弘老师表示他最开始更重视逻辑、思维和理论的培养,后来经过对文献和考据的深入了解、沉淀和内化,逐渐开启在思想层面的研究。他提示同学们研究应从微观着手,避免宏大叙事,可以将文学与生活、文学史与生活史结合,关注一个小人物的生活、一个社区或家族的生活史,并能够通过小事件关照大社会背景。在阅读作品的方法上,张弘老师认为读作品要读细节,也可以用语文学的角度考察作品,关注语言是否接收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张弘老师认为做研究不能“自说自话,不了解国外的情况”,要站在世界文明史的视角关照自己的文化。他谈道,中国古代的文人更多追求“学而优则仕”的政治理想,每个知识分子都是这个体系的推进者、参与者,缺乏对封建社会的本质认识,也就少了对社会治理有益的建设性意见;西方的文人游离在政治之外,作为社会的观察者,不受身份禁锢,也就能够提出更多有效意见。因此,不同文明体系中的个人,其思想角度也就各不相同,只要能发现不同,就能引发更多的思考。
提到“俗文学的经典化”,张弘老师认为俗文学流行于社会底层,是最具有活力、最具有生命力、最有情感的文学。俗文学所书的对象及接受群体多为怨妇怨夫、贩夫走卒。学者的强制阐释、流传过程中的版本改动、文本本身具有的抒情性和对社会矛盾的尖锐反映,使得俗文学逐渐进入经典之列。
讲座尾声,葛永海老师作总结性发言,并对本场讲座予以高度评价。在提问互动环节中,现场同学踊跃发言,张弘老师就“俗文学渗透到生活中及发挥作用的途径”“如何从细节入手进行文学图像研究”等问题为同学们答疑解惑。至此,本场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徐溶澄 / 图:穆煜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