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7日下午两点,“语林望道”论坛第十七次学术交流活动如期在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语言学科会议室举行。本次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报告人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唐善生副教授,参与讨论人员有人文学院傅惠钧教授、姜其文博士,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李艳芝副教授、袁昱菡博士,以及人文学院和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本硕博研究生20余人。
活动由李艳芝老师主持。她首先对参与本次论坛的老师和同学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本次论坛报告的主题即“‘(你)比如说’的词汇化”,继而邀请本次主讲嘉宾唐善生老师开启报告。
唐善生老师的汇报约进行了一个小时。首先,唐老师在定性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你)比如说”的语用功能和话语特征。他认为,“(你)比如说”主要用作举例标记,有时兼作话题标记;同时还存在不具有上述功能、仅表说话人对话语表达时进行思索、选择、组织、修正或调节的话语标记用法。还分析了“(你)比如说”的篇章管界及其前后成分的句法语义关系等问题。接着,唐老师梳理了“(你)比如说”的词汇化路径,在分别分析“比如”“说”“你”的语义虚化与泛化的基础上,讨论了由表比况的“比如1”到表举例介引的“比如2”、再到“比如说”、最后到“你比如说”的生成路径。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最后,唐老师从语言内部和外部讨论了“(你)比如说”的词汇化机制和动因。他认为,其词汇化机制主要表现在语义、句法和语用三方面;词汇化动因来自于主观化和交互主观化。报告结束,唐老师诚邀大家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论文的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论文评议环节,与会师生畅所欲言,气氛浓厚热烈。同学们率先发言,王玲峰、张逸添、郝福兴、欧阳雯等同学分别就“交互主观化的内涵”“语用标记和话语标记的内涵与关系”“语例的使用和分析”等问题向唐老师请教。随后,李艳芝老师延续同学们的问题,介绍了国外“语用标记”和“话语标记”研究的新见,建议深化该表达形式词汇化路径的分析,并将“(你)比如说”的词汇化特征与同类表达形式进行类比。她还把所下载的这方面研究的有关国外最新成果分享给大家。姜其文老师认为可以从语体和语义角度看待“(你)比如说”的使用特点和结构特征。袁昱菡老师对同类形式的替换使用情况发表了看法。王林博士认为可以从附缀角度认识“说”的虚化特征。
傅惠钧老师首先肯定了该项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并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一是要进一步厘清所用术语的内涵和关系,避免表达上的逻辑纠缠,给读者造成不必要的阅读上的困惑;二是要强化历时考察,充分发掘历史语料并从系统演化的视角深化对“(你)比如说”的历时发展与演化规律的阐述;三是在分析演化动因时要多注重修辞因素对这一形式形成的推动作用,比如所谓主观化和交互主观化——实际上是修辞主体在应用语言形式达成修辞旨意的过程中,投入主观情感,并在语言层面逐渐固化的现象,因而本质上是由修辞驱动产生的。傅老师还提出了如何进一步精简用例、规范表达等方面的问题。
结合各位同学、老师的意见和建议,李艳芝老师对本期汇报进行总结。她指出唐老师的报告即小见大、以点带面,给大家带来许多启发和思考。
唐善生老师向参会师生表示由衷的感谢,并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作出了积极回应。至此,本次学术交流活动圆满结束。
(文:王林 / 图:刘贤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