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晚,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周仁政教授和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兼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曹振华教授应邀于人文学院四楼会议室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整理国故’与‘鲁迅学’的理论之维”的精彩学术对谈。我院文艺学专业王洪岳教授担任主持,艺术学院邹贤尧教授出席,文、哲、艺、理、医等多专业研究生、留学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周仁政老师从“整理国故”在学术史上的重要价值谈起,指出胡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法是现代学术理念奠立的标志。他认为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区别关键在于对哲学的态度:西方文化强调理性思维和科学方法,追求普遍真理和价值的发现,是形而上的层面;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伦理和修身齐家,追求和谐大同社会的建立,是形而下的层面。胡适在“整理国故”中探讨了中国思想史上符合现代哲学和科学的部分,打破了因循与盲从,力求现代学术的科学化、实证化,为民国时期的文学发展明确了方向。王洪岳老师对此观点表示认同,他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引进了“德先生”和“赛先生”,却忽略了“高先生”(God,宗教神学观念)和“劳先生”(Law,现代法律精神),而实践证明只有“四个轮子”才能推动社会的稳定发展。
随后,曹振华老师就鲁迅对“整理国故”的观点展开叙述,指出:大众普遍所认为的鲁迅反对“整理国故”这一说法是对鲁迅观点的误解,鲁迅所反对的是大力提倡“整理国故”这一行为。鲁迅认为新思潮的诞生和旧学问的整理可以同时进行,青年人应有新时代赋予的新责任、新使命,胡适作为新时代领袖不应将“整理国故”作为青年人的使命,新青年应有属于自己的新学问。同样在宗教方面,鲁迅对宗教并非持否定态度,他所批判的是宗教的“吃人性”,而宗教已无法像曾经一样起到教化人心的作用,因此鲁迅批判那种企图把宗教当作改造社会的唯一的行为手段的做派,而非宗教本身。
王洪岳老师对两位老师的观点进行评议总结,并表示胡适从制度入手而鲁迅从人性入手来推动社会发展,均有可取之处。他认为平等与法制的思想虽然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东亚国家的现代化之路,但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仍在积极探索中,这或许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紧密相关。
邹贤尧老师表示此次对谈十分有启发性,他对周老师所提到的孔乙己的“至善”颇有感触,认为孔乙己的“至善”是对当下网络文化中孔乙己形象和意义的降格而引发的深思;对于曹老师所言“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还原到语境中”这一阐释方式,邹老师认为可以启发我们进入到另一种新的言说天地。
在提问互动环节中,在场同学热烈提问,学术氛围浓厚,周仁政和曹振华两位老师就“鲁迅对民族国家的看法”“孔乙己的‘至善’”等问题进行了答疑解惑,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至此,本场讲座圆满结束。
(文:方艺茜 / 图:胡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