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8日下午两点,“语林望道”论坛第十八次学术交流活动如期在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语言学科会议室举行。本次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报告人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姜其文博士、沈进同学,参会者有人文学院傅惠钧教授、殷晓杰教授,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李艳芝副教授、袁昱菡博士、江洪波博士,以及人文学院和国社学院本硕博20余人。
活动伊始,主持人李艳芝老师对线上、线下参与本次论坛的老师和同学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本次论坛的报告主题是“锚定评价与让步紧缩构式‘V也VC了’”,继而邀请本次主讲嘉宾姜其文老师、沈进同学开启报告。
论文汇报环节,姜其文老师与沈进同学进行了30分钟左右的汇报。首先,姜老师对选题以及研究过程作了简要的解释和说明,紧接着沈进同学对“V也VC了”构式的内部组构、语义特征、语用表达、构式来源与演变机制进行了论述。报告结束,主持人请大家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论文的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论文评议环节,与会师生畅所欲言,气氛浓厚热烈。王林、丛日鑫等同学率先发言,分别就“锚定的概念”“构式表达的情感类型”“构式的来源”“构式起情理告知作用时的应用场景分类”“构式表强调义时强调的对象是否发生变化”等问题向姜老师与沈同学请教并进行讨论。随后,袁昱菡老师就该构式是否可能来源于“即使……也”与“如果……也”这两个紧缩结构,以及主观极量的分类依据等提出疑问。江洪波老师就该构式现实性与非现实性两个层面、补语的两个焦点、强调义与让步义的打通问题展开讨论。
李艳芝老师就“都”与“也”的替换情况,整个构式的量级如何传达,“也”表假设让步还是该构式表让步,所考察用例是否都是对话,何谓语义组构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殷晓杰老师建议聚焦该构式的典型类型,并量化语料,增加论述可信度,同时辅之以历史语料论述其演变过程。唐善生老师因学院另有活动未能到现场参与讨论,但他在“语林望道”交流群中就“V也VC”与重动句的关系,构式与句式的区别、“V也VC了”来源于何种句式等问题同姜老师、李老师和傅老师等进行了交流。
傅惠钧老师首先肯定了该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一是要进一步廓清研究对象的范围,从而更好地控制变量;二是对于构式常项“也”的分析提出商榷,提请重视经典文献的论述;三是需要进一步提炼完善构式义,并明确区分构式义和语境义;四是要严格语料的甄别与分析,强化论证的逻辑性;最后提示要注意文章表达的规范性问题等。
结合各位老师、同学的意见和建议,李艳芝老师对本期汇报作了简要总结。姜其文老师与沈进同学向参会师生表示由衷的感谢,并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作出积极回应。
至此本次学术交流活动圆满结束。
(文:张晓雨 / 图:樊润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