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识解的转换与构式演变——记“语林望道”第十九次学术交流活动

2023年6月24日下午两点,“语林望道”论坛第十九次学术交流活动在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语言学科会议室举行。本次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报告人为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江洪波老师,参会者有人文学院傅惠钧教授、殷晓杰教授、唐善生副教授,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李艳芝副教授、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魏雪博士,以及人文学院和国社学院本硕博学生近30人。

活动伊始,主持人李艳芝老师对线上、线下参与本次论坛的老师和同学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本次论坛的报告主题,即“认知识解的转换与构式演变:从次第扫描到总括扫描”,继而请本次主讲嘉宾江洪波老师开启报告。



论文汇报环节,江洪波老师作了约40分钟的汇报。江老师首先对本研究所关涉的认知语言学理论背景作了简要介绍,之后以“一M比一M+VP”“从A到B”“量词重叠”三种构式为例,分析了次第扫描与总括扫描两种认知识解方式之间的关系及其引起的构式演变,以及时间因素如何影响主体进行认知识解等问题。报告结束,主持人请大家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论文的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论文评议环节,与会师生畅所欲言,气氛浓厚热烈。王玲峰、戴雨薇、刘青、丛日鑫、朱一顺等同学先后发言,分别就“认知识解转换的动因”“例句的歧义解读”“术语的理解”“子构式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提出疑惑并向江老师请教。魏雪老师建议关注“听话人”视角是如何选取不同认知识解方式的。李艳芝老师就“构式的时间性特征”“空间与时间的关系”“认知识解方式是否具有普遍性”“构式演变与构式化的内涵与关系”等问题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唐善生老师认为,要进一步说明三个个案之间的关联性,同时扩展个案研究范围,以验证次第扫描和总括扫描的解释力,个案的研究还须强化转换前后句法差异的描写。



傅惠钧老师充分肯定了江老师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并在讨论中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首先,针对王玲峰同学提出的是什么原因促使认知识解转换的问题,傅老师指出,固然可从认知本身去寻求,但构式演变总是发生的修辞应用之中,不可忽视修辞动因在这种转换中的触发与推进作用;其次,傅老师指出,文章通过逻辑推衍所揭示的认知识解对于构式演变产生影响的具体结论,最好能从历时层面作进一步的验证,处理好“时间先后”与“逻辑先后”的关系;第三,傅老师还就如何把握构式的内部特征和外部关系问题提出看法。傅老师最后对于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表现给予了热情表扬。



结合各位老师、同学的意见和建议,李艳芝老师对本期汇报作了简要总结。江洪波老师对本论坛所提供的交流机会和各位师生的诚恳意见和建议,表示由衷地感谢,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作出了积极回应。

至此本次学术交流活动圆满结束。

(文:王  林 / 图:郝福兴)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