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2023级研究生新生第一课暨“研·创”学堂第四期人文学院分会场顺利举行

1013日上午,浙江师范大学2023级研究生新生第一课暨“研·创”学堂第四期在17幢报告厅顺利举行。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党委委员张建珍教授出席活动并为同学们作主题报告,研工部副部长莫世亮老师担任主持。此次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除主会场外,还设有21个分会场,我院2023级全体研究生新生分别在主会场和人文学院分会场同步聆听。



张建珍老师以“如何成为一名卓越的研究生”为题,从“何为研究生”“何为卓越研究生”“浙师能提供什么”和“你们应该怎么做”四个角度展开生动讲解。

关于“何为研究生”,张建珍老师表明“研究”二字代表着“钻研”与“探索”,研究生应当会研究、有能力,逐步成长为拔尖创新的、高质量发展的和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后,张老师提出了成为“卓越研究生”的三点要求,并以各领域榜样人物为例进行详细说明。一要具备创新意识,于研究生而言,创新主要是指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方法学习知识、思考问题,从而创造出新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二要具备求真意识,树立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张老师通过“氢弹之父”于敏的例子,强调严谨求真之态度和怀疑批判之精神的重要性,亦提醒同学们既要对自己的科研负责,更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三要具备求合意识,做到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张老师建议研究生同学多与不同国家、地区和专业的学生交流学习,在浙师多元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与完善自己。



谈及“浙师能提供什么”,张老师表示:“在这里,你可以享用更加优质的创新资源,对话更加顶尖的学术导师,探讨更加前沿的科学问题,参与更加便捷的国际交流。”她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够开拓视野,眼中含有汲取新知识的灼灼光芒。随后,张老师围绕“你们应该怎么做”展开了讲话内容。她提议同学们始终“拥有大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还需要“拥有好品质”,在发展的同时,也要保持独立自信。此外,她亦勉励同学们“练就真本领”,志存高远,刻苦攻读,积才广学,在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



课堂尾声,我院研究生新生感慨颇多,并对此表达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甚至卓越的研究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叶嘉欣同学说,“我们研究生应当树立明确目标,锻炼批判性思维,并将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和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唯有如此,才可以在茫茫学途中找到正确的学习研究方向和方法,不断汲取与成长。”儿童文学专业的任元杰同学则言:“此次课堂内容令人获益匪浅。”他认为硕士学习阶段理应更加奋进,更趋创新,敢想敢说与敢做。除此之外,还应向先辈致敬,向前辈看齐,担负起新一代青年人的使命。

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此次课堂活动内容丰富,意义深刻,既使2023级研究生新生对“研究生”身份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认知,也令新生们愈发清晰地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路远迢迢,祝愿2023级人文研究生新生研有所思,于点滴中积累,成就自己的卓越人生。

(文:穆煜鲁、陈  辉 / 图:邱小萌、潘樱芝)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