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8日上午9点,“语林望道”论坛第二十二次学术交流活动如期在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语言学科会议室举行。本次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报告人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傅惠钧教授,主持人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唐善生副教授,参会者有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李艳芝副教授、袁昱菡博士,以及人文学院和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本、硕、博学生20余人。
活动伊始,主持人唐善生老师对参与本次论坛的老师和同学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本次论坛的报告主题——“语言的辞格与亚语言的辞格——辞格分类新探”,继而邀请傅惠钧教授开启报告。
论文汇报环节,首先由傅惠钧老师进行了40分钟左右的汇报。傅老师首先介绍了辞格研究的历史,并重点回顾了唐钺《修辞格》的学术价值,指出其“变格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内涵。其次对各家的辞格分类体系进行了简要评说,认为当前辞格分类仍存在可探索的空间。对此,傅惠钧教授基于大语言修辞观,区分了“规约性修辞化”和“反规约性修辞化”,进而将辞格划分为“语言的辞格”和“亚语言的辞格”。最后,傅惠钧教授进一步从辞格研究、语言研究、应用研究角度阐述了该辞格分类模式的学术价值。报告结束,傅老师诚邀大家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论文的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论文评议环节,与会师生畅所欲言,气氛浓厚热烈。郝福兴、王玲峰等同学率先提问,他们就唐钺“变格论”中的“语法”内涵、言语与语言的区分与辨别、亚语言的界限等问题向傅老师请教,傅老师给予了深入浅出的解答。
之后,李艳芝老师就辞格在语言不同层面中的表现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辞格内部存在从词到句的延伸,这或许对认识辞格的分类有一定的启发性。同时,李老师就“反规约性”与“非规约性”、修辞现象与语用现象、修辞形式等问题与傅老师进行了热烈地讨论。袁昱菡老师就语言的辞格与亚语言的辞格中的“语形”内涵提出疑问,认为有更深入挖掘的空间。唐善生老师认为需要进一步认识修辞化、语用化的概念内涵,厘清对常规与非常规现象的认识,并就修辞与修辞化的关系、如何从修辞观的角度看待语用等问题与傅老师进行了热烈地交流与讨论。
论坛最后,唐善生老师对本次汇报作了总结,他表示,本次论坛汇报的内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角度新颖,视野开阔,令人耳目一新,讨论也十分深入和充分,大家都收获良多。最后,他代表参加此次论坛的全体师生感谢傅老师给大家带来的学术盛宴。
(文:王 林 / 图:刘贤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