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幼儿教育导读》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儿童美育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熊志刚应邀于我院儿童文化研究院红楼会议室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中国古代美育思想及对现当代儿童美育的启示”的讲座。儿童文学专业吴翔宇教授担任主持,相关专业老师、学生到场参加。
讲座伊始,熊志刚主编从当代儿童教育的社会问题谈起,引出当代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指出中国当代儿童美育的刚需。他表明,当今社会需要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挖掘丰富的中华美育精神。紧接着,熊主编简单梳理了中国古代美育历史发展的四个阶段,同时说明了判断美育思想产生的三个时间标准。
随后,熊志刚主编就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美育思想展开陈述与分析。自西周始,美育便进入了自觉的活动阶段。春秋末期,孔子将教育从国家的政治生活中独立出来。经由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孟子的“存心养性事天”和荀子的“化性起伪”对美育的发展,“存心养性的心理觉察”与“化性起伪的礼乐教化”成为中国传统美育当中两个最为基本的发展方向。因此,熊主编表示,先秦儒家的美育思想总体上奠定了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基础。关于道家的美育思想,他从老子、庄子的哲学观出发,认为“个体的自由”与“无限的实现”才是“美之为美”的本质所在,与儒家的美育思想殊途同归。
谈及汉代的美育思想,熊志刚主编以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切入点,着重点明了其提出的“教化成善”使汉代神学美育框架具备了牢固的前提。从先秦至两汉,“重善轻美”的美育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注重艺术与政治的外在联系。而至魏晋时期,美育思潮发生转型,“重美轻善”趋向渐浓。熊主编指出,这其实是一种摆脱汉代神学、经学桎梏而强调主体自身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的企图,具有思想解放的进步意义。论及隋唐宋至清末民初的美育思想,熊主编主要讲解了明清至民国初期美育思想的相关内容,认为王国维、梁启超、丰子恺和陈鹤琴等人的美育思想对中国当代的美育具有启发借鉴价值。
通过对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梳理,熊志刚主编强调,当代儿童美育发展的现实目标为助力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获得相应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长远目标则是令儿童成长为审美与生活相统一的“审美人”。言及当代儿童美育的途径,他提议应当以自然美育的多样化审美形态引导儿童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以情感为核心的艺术美育来贯通儿童知情意,以人文传统的审美情感来陶冶引导儿童生命意识的觉醒,以生命美育实现儿童的自由发展。
讲座尾声,中国史专业崔军锋老师作总结性发言。他在补充明代儿童教育相关内容的同时,也对社刊表示诚挚感谢,对中国传统美育在当代儿童教育中的价值予以高度肯定。至此,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任元杰 / 图:方 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