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晚,我院“丽泽青年博士论坛”第十期于人文学院四楼研修室顺利举行。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刘月飞老师、吴志刚老师、张灵慧老师和郑雄老师出席会议。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唐云芝老师担任主持,相关专业老师、学生到场聆听。
会议伊始,刘月飞老师带来了题为《宋祁“尊杜”实践及其历史意义》的报告。刘老师以介绍宋祁对杜甫诗集的整理和诗法的总结为导入,而后着重论述了宋祁在塑造杜甫儒者历史形象和确定其诗史地位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谈及宋祁学习杜甫诗的实践,他强调,宋祁学习杜诗,不在一词一字的运用,而是在于诗境、诗意,在于与杜诗产生异时同地的共鸣。刘老师谈道,宋祁实为宋代杜诗学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吴志刚老师对刘老师关于宋祁在杜甫经典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论述表示赞同,并提议可以从“读者”、“批评家”和“创作者”三个层面深入探讨宋祁的实践。张灵慧老师点明宋祁对杜甫贫苦形象的塑造可与欧阳修“诗穷而后工”的理论相呼应。郑雄老师则就“尊杜”和“好杜”两种概念的辨析与刘老师进行讨论。
吴志刚老师分享了报告《〈逸周书〉与义利之学的一个侧面——从〈文儆〉篇进入的学术思想史》。吴老师从《文儆》篇“利维生痛”句的解诂入手,结合多方考证,判断“痛”当为“用”,与《左传》和《书》所代表的利用之学相关,并借此引出“利”与“仁”的关系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义利之学的某种变貌。在论及“利维生痛”此句的生成图式自有其思想史发展线索之时,他认为“和”是“利-痛-乐-礼-义-仁”这一生成图式的脉络与主旨,其中蕴涵了从人性低点向高点转进的一种发展的人性论。基于此,吴老师倡议同学们从这些文字资料中一览先秦精彩的思想史。刘月飞老师赞赏其文章不仅考据与义理兼备,且将地下文献与传世资料相印证,实具专业性价值。张灵慧老师则认为文章可以进一步于《吕氏春秋》当中深入探析义利之辩。
张灵慧老师的报告题目是《南宋书信辑录观念新变与书信编刻活动考论》。她以书信这一独特文体为切入点,探讨了宋代尺牍的搜集与收藏之风、南宋书信辑录观念的转变,以及在此基础上南宋别集编纂的发展状况与书信辑录观念发生的新变。紧接着,张老师展示了当时书信分体编集与总集及类书编刻活动的繁荣景况。刘月飞老师称赞其文章极具启发性,能够从一种文体出发来反映时代文化风貌。吴志刚老师就书信从私人空间进入公共空间的文本形态转变与张老师展开探讨。郑雄老师则表示可以补充说明宋代书信辑录观念对于后世的影响。
郑雄老师作了题为《八股文为“明代之胜”说的多维建构与瓦解》的报告。郑老师由“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说引出思考,分别从“文章与政治之关系”“文章与士人精力之关系”“文章与‘宗经载道’传统”以及“文体‘新变’及其文学史意义”四个维度论述八股文为“明代之胜”说的建构。随后,郑老师梳理了明清士人对八股文的批判解构,分析了清末民初以降的八股文批判与文学史重构。对此,刘月飞老师和吴志刚老师均建议同学们冲破固有文学观念的束缚,以历史的观念去还原历史。
会议尾声,唐云芝老师作总结性发言。她高度肯定了本次论坛的学术价值,认为四位老师的研究报告深入浅出,相信不论是研究范式还是研究观念都能够给予同学们诸多启发。至此,本次论坛圆满落幕。
(文:范玲飞 / 图:方 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