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孜不怠,愈博愈专——访2022-2023学年人文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静谧自怡,玉汝于成。云涌不蔽艳阳,过去的一年里,人文学子驰而不息,砥砺前行,于学术之路中收获了金色果实。今年,我院共有7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他们分别是:博士研究生廖兵周莹瑶;硕士研究生李琳烁、徐圣、杨艺、姚宇扬、刘涵。

足履实地,逐心而行

廖兵,2020级中国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张根福教授。读博期间,曾以第一作者在权威期刊B发表学术论文1篇、二级期刊2篇;曾获浙江师范大学第三届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2022年湖南师范大学第六届历史学研究生论坛一等奖、2022-2023学年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荣誉。

大道如砥,天道酬勤。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增强自身专业技能,是廖兵的求学初衷。言及论文写作,他指出,“兴趣”“耐心”与“敏感”是从事学术研究的必备品质。其中,“问题意识”是文章之魂,倘若缺少“问题意识”,文章便失去了它的价值与意义。论及当下,他正处于博士毕业论文撰写冲刺阶段。他认为,完成一篇高质量历史学博士论文,不仅要勤于搜集史料,而且要能够深入解读与分析,从而将问题立体式地予以呈现。面对学习与科研压力,他在刻苦钻研的同时,也注意学习与休息之间的平衡。

于点滴中收获成长,怀热忱奔赴灿烂远方。“博士毕业后,我会继续从事学术科研工作。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有价值的事,这也是一种幸福。”这是他对未来的规划与美好期许。

博学笃志,行稳致远

周莹瑶,2020级儿童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吴翔宇教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浙江学刊》发表《中国儿童文学“性别地理”的生产与表征》一文;以独立作者身份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蒙学报〉现代性探索的路径与反思》一文;以第二作者身份(导师第一作者)分别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与《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文章。

积跬步,终而至千里。谈及辞去稳定工作后踏上学术之路的选择,周莹瑶坚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随后,在实践的过程中,她逐步积累了丰富的学习经验。第一,与导师密切沟通交流第二,结合个人兴趣点和特长,扬长避短地展开探究。第三,勤于动笔,保持写作的状态哪怕每天所写内容不多,也是微小的进步第四,坚持良好的阅读习惯她表示阅读范围的选择不应仅局限于专业知识,而当广泛涉猎,以建立更为广阔的视野。

“把一个宏大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小目标,就不那么难了。面对困难,周莹瑶敢于挑战,“走一步,再走一步”,慢慢迈入了属于自己的盛景未来。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李琳烁,2022级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张根福教授。曾于一级期刊《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发表论文《抗战期间中国民间对战后国际组织的构想与舆论诉求》,该论文被权威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

博学群览见微知著。在日常学习中,李琳烁始终践行着“规划要趁早”的行为准则,本科期间即自己定下了获得国奖的目标,并于三年级着手论文写作。为写出优质的论文,李琳烁曾前往异地查询史料档案,一去便一月有余。尽管期间困难重重,她亦未曾产生放弃的想法。星光不问赶路人,她的用心耕耘终于得到了回报。关于论文撰写,李琳烁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一是切忌过分追求完美主义;二是论文修改应当果断且迅速;三是多与老师、同学密切交流。学习之外,她积极参加学生工作,担任人文学院党建部负责人,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努力为学院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做一个幸福的人,把平淡的日子过成诗,把简单的生活过成歌。”李琳烁以梦为马,踏破荆棘,一路高歌,朝着自己的目标,笃定前行。同时,她也祝愿每一位人文学子都能心怀凌云志,不枉少年时。

兴致不息,缓缓图之

徐圣,2021级世界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刘昌玉教授。以第二作者身份(导师第一作者)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边疆观的演变与古代两河流域的国家治理》一文,并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于《古典学评论》发表译文《传统与创新之间的贝罗苏斯》。

缓缓图之,而其事卒成。回首学术之路,徐圣认为,勤奋是第一要素。此外,只有坚持加上热爱,才能够走得更加长远。一步一个脚印地掌握好基础知识,保质保量地完成导师交代的任务,一遍又一遍耐心细致地修改文章……所有的积累,铸成了他攀登学术高峰的基石。“和优秀的人同行,持学习的态度,也要勇于表达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徐圣遇见了许多优秀的老师和同学。他一方面以谦逊的态度,学习其写论文、做学术的经验;另一方面则抓住机会,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言及获得国奖的感想,徐圣表示,这是行路过程中的一份意外收获,也是对其研究生生涯的一份肯定。只要用心播种,开花结果的一天终会到来,“努力终有一天会兑现”。

为者常成,行者长至

杨艺,2021级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赵瑶丹教授。以第二作者身份(导师第一作者)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从胡则到胡公:历史人物在民间信仰中的变异》一文,并被权威期刊《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以第二作者身份(导师第一作者)于浙江新闻客户端发表《陈亮的义乌情缘》一文。

山不让尘,乃成其高。在论文撰写方面,杨艺谈道,史料搜集与整理对中国史专业论文写作来说尤为重要,找准“关键词”是数据库检索的重中之重。同时,她提出将所有精力集中于检索同一关键词并不可取,拓宽视野、搜索别称或许能够另辟蹊径,挖掘出前人鲜有关注的材料。此外,杨艺坚持“常读常新,常思常悟”的学习习惯,及时将材料归档,制作属于自己的“史料库”,并于闲暇时多多翻阅,为后期的论文写作夯实基础。面对压力,她保持良好心态,认真听取意见,积极与老师、家人或朋友沟通,以驱散焦虑,助推生活重回正轨。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杨艺行动诠释自己心之所向,也期望所有人文学子能够汲取榜样的力量,书写奋斗青春。



行而不辍,山海可期

姚宇扬,2021级世界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冯定雄教授。以第二作者身份(导师第一作者)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学术论文1篇;曾获浙江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生等荣誉。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时间管理与积极交流,是姚宇扬学习生涯中的“关键词”。他通过详细制定每日必须完成的任务和目标,于计划中实现学术研究与实践活动两者之间的平衡,以缓解不可避免的焦虑与迷茫。除此之外,主动与导师进行交流,踊跃参加学校或学院举办的学术讲座,一步开拓学术研究的视野。“人的一生肯定不是只有学习,不要将焦虑与压力带到生活中,拒绝精神内耗,一定要有放松自己的能力。”学习之余,姚宇扬时常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文化。正是如此的“充能”方式,使得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生活节奏,始终保持自身的行舟航向,淡定从容,行稳以致远。

行而不辍,山海可期。姚宇扬以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亦祝愿每一位人文学子都能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熠熠生辉。

心向往之,无远弗届

刘涵,2022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邱江宁教授。负责人身份获浙江省第十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银奖,主持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1项。

“心”所做不留遗憾。“不留遗憾”是刘涵为自己本科乃至硕士研究生阶段所作的定位。“我不可能把所有的荣誉都拿到,所以我做自己就好了。”抛去功利的追逐,刘涵选择加入浙江师范大学第二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并担任团长,远赴广西龙州支教。支教的经历深刻且难忘,使刘涵变得平和,也使其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分享学习心得,她强调最有用的方法便是用心,即用心读书、用心感受与用心写作。作为一个典型的“ENFJ”,“J”人严谨计划的特性在其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她总会将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而后认真且耐心地将其逐一解决。

“我会很有底气地说我是来自浙江师范大学的刘涵。”多年在校学习、工作的经验都化作了她最大的助力。栉风沐雨,秉怀初心,刘涵将会继续在热爱与奉献中谱写自己的青春之歌。

成功之花,扎根于奋斗的土壤。只有不懈的坚持,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再次祝贺获得国奖的人文学子们,也希望同学们靠近光,追随光,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文:新闻宣传部 / 图:本人提供 / 编辑:仲江南)

【关闭页面】